21 浏览唐岛湾畔,海风为伴,一边赏山海秋色,一边品特色美食。9月12日,第二十六届中国美食节、第三届中国海洋美食文化节、2025民族美食文化节在山东省青岛市启幕。开幕式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代表与各界嘉宾一同见证“三节联动”盛会。
作为“三节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美食文化节是展现多彩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2025民族美食文化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组织开展了民族文化地标美食和民族文化主题宴席精品展、民族食材供应链展等活动。来自XZ、内蒙古、广西、云南等地的企业带来了地道食材与手工文创,通过美食展销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出海,全面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饮食文化融合发展的成果。

1 美食为媒,共享文化交融盛宴
柯尔克孜族全羊宴、江苏常熟蒸菜宴、内蒙古老绥元烧麦、江西上饶米酒发粑、山东胶东大花馍……美食节上,民族特色碰撞海洋风味,传统制作技法融合现代烹饪技艺。一条大鲅鱼可以用20余种技法,烹饪出风味迥异、创意十足的中华鲅鱼宴;千年琅琊文化、非遗技艺、本土食材与现代烹饪技法,交织出一席“山海交融、古法新韵”的中华琅琊宴。
在全羊宴展区,热情洋溢的民族舞蹈以及独具XJ特色的烤全羊、木纳格葡萄、无花果等美食,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拍照。XJ乌恰县文旅推介官丁惠娟介绍了柯尔克孜族食用全羊宴的传统及美好的寓意,她说:“希望将XJ美食分享给全国各族人民,带领大家跨越山河,品尝来自‘中国西极’乌恰县的美食。”
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观众们纷纷参与美食体验与互动。青岛市民张女士情不自禁地跟着XJ姑娘跳起舞,赢得现场热烈掌声。她说:“在本地就能体验到各民族的多彩文化和美食盛宴,非常开心,不自觉地就参与了进来。”
在9月5日已经率先启动的美食嘉年华板块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26家餐饮企业携民族特色食品、中华老字号、非遗小吃集中亮相;14辆风格别致的经典菜系展演餐车,带来具有鲁、苏、川、徽、粤、闽等地域特色的中国菜系代表作,八大菜系经典菜品首次集中亮相美食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老绥元的餐车前,顾客络绎不绝。“一笼烧麦搭配一杯内蒙古特色咸奶茶,就是我们当地最常见的早餐。”内蒙古老绥元烧麦的面点师王秀英说,“我们的烧麦用了内蒙古锡林浩特的羊肉、山东大葱、安丘大姜以及胡麻油,皮薄馅大,口感独特。”内蒙古的羊肉遇上山东的大葱,不仅是舌尖上的惊喜,也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通过食材与技艺的碰撞,共生出更具生命力的新风味。
据了解,美食节重点邀请了广西、内蒙古、贵州等省区的18个餐饮协会,围绕“民族美食传承与产业升级”展开交流,助力民族地区餐饮品牌标准化、市场化发展。
美食节期间,各民族代表身着民族服饰参与活动,成为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
2 文化为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艺术展既是本届美食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岛市第25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之一,是青岛嘉年华争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重要板块。艺术展让“舌尖上的民族风情”与“视觉上的文化盛宴”相呼应,在文化和艺术的融合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选数百件艺术作品,分为陶瓷艺术展、五六华药、五六华坊、五六全家福摄影展、非遗艺术鉴赏展等板块。一件件匠心独具的作品,讲述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生动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从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的佳话,到长征路上民族同心、三千孤儿入内蒙,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篇章,109件白瓷作品以陶瓷艺术为载体,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这些作品回望历史、传承精神,搭建起文化桥梁。
摄影家马克温行走中华大地,用镜头捕捉各族群众的真实影像,让观众在五六全家福摄影展上看见“56个民族的烟火与温情”。
非遗织绣、服饰及文创、特产,突出“融”的主旨,尽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历史与时代内涵。非遗艺术鉴赏展生动诠释了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在非遗艺术鉴赏展,正在体验山东省级非遗黑陶制作技艺的小朋友,兴奋地让家长拍照分享给同学,让大家都来体验这件“有趣的事情”。“今天不仅在家门口品尝到了各地特色美食,还能让孩子体验传统非遗。寓教于乐,收获满满。”青岛市民乔女士说。
沉浸式非遗体验,不仅让非遗触手可及、鲜活呈现,也让观众共同感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魅力。
“民族文化的传承就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应子匠心文创品牌带来了云南瓦猫系列文创产品,最受观众喜爱的当属刺绣挂件。“我们把挂件拆解成普通人也能上手制作的DIY材料包,增强了实用性、参与感,这样才能让民族特色文创走到更多人身边。”应子认为,创新和改良,让传统民族文化可以戴在身上,挂在包上,被更多人看到并喜爱。
美食节亦搭建了旅游促“三交”平台。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应邀参加美食节,并举办“品土家美食,游恩施山水——万名山东朋友惠游恩施”专场推介活动,为广大游客带来精彩表演和互动体验,现场发放门票2000余张。
3 开放包容,看花开岛城石榴红
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经济活跃,消费能力强,市民对美食文化的接受程度高、参与热情足,民族美食在这里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今年是青岛牡丹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建国从XJ昌吉来到青岛打拼的第14个年头,也是他在青岛嘉年华创业的第4年。今年,餐厅的烤全羊亮相美食节,作为此次活动的重磅环节之一呈现。
“牡丹汗”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大眼睛女孩”。“在青岛,大家都很认可我们餐厅,人流量在高峰的时候,一天接待了1400余人。”邓建国说,很多外国友人也来餐厅品尝美食。
在青岛,有许许多多像邓建国这样打拼在饮食行业的各族群众。他们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中打造出马家火锅、面宴1915、嘎查长传统涮等一批知名餐饮品牌。青岛的开放和包容,让这些餐饮品牌能够走得更稳、更远。
2024年,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联合青岛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等机构,共同发起“民族美食工程”,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美食节。活动举办地青岛嘉年华滨海旅游休闲街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在实习、就业、维权、技能培训等方面对各民族人员进行帮扶和支持。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陆续开展,实现了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美食节将美食体验与滨海旅游、城市消费场景有机结合,推动美食文化与海洋文化创新融合,带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青岛嘉年华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将进一步聚焦民族饮食文化,传承民族匠心技艺,带动产业提升,讲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青岛故事’,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刀波表示,未来还将推动民族美食文化节“走出青岛、走向全国”,让民族美食成为连接各民族情感的纽带。
据了解,2024首届民族美食文化节开幕当日便吸引8.9万名各地游客,不仅创造了亮眼的经济效益,更让各族群众在体验美食、举杯畅谈的轻松氛围中增进交流。2025民族美食文化节吸引游客20万多人次参加,举办地嘉年华全域客流量同比增长30%,各业态营业额同比增长20%。
今年以来,青岛市立足地方特色优势,扎实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发布提品质促消费十大场景,组织“88购物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致力于打造北方消费中心和重要国际消费目的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民族美食文化节组委会提供)

美食节上,厨师们大展才艺。姜雯媛摄

精心选用青岛食材制作的中华琅琊宴精彩亮相。

美食节上,工作人员展示胶东大花馍。姜雯媛摄

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人在教孩子制作黑陶作品。姜雯媛摄

市民游客品鉴国潮美食。

外国友人感受中华美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艺术展之五六全家福摄影展亮相美食节。姜雯媛摄

美食节上的文艺演出。姜雯媛摄